高三(2)班“了解中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想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的 历史事件并且让同学们发奋学习,多多研究中国的历史,把我国的历史牢记在心;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学习, 知史立志。
活动过程: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她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她们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请听演讲<<历史留给中国的遗产>>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下面请听同学介绍郑和及郑和下西洋与当代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祖先和前贤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民族,是一个善于探求历史兴衰规律的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断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制定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略和制度的传统。我们可以把这种治国理政的传统方式称之为以史治国。
2、请听演讲<<以史为鉴>>
汉语是中国千年历史的结晶,然而,面对日益强盛的全球一体化,我们的语言正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威胁.
3、请听演讲<<维护民族文字的纯洁性>>
4、同学演讲<<满江红>>(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她是本民族在文明发展史中积淀起来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积极引发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向上奋进、建设美好国家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最后,让我们在<<黄种人>>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班会
.
附: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航海家,在从1405年的28年里,率领由170多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经过印度洋,远达红海和非洲东岸,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船队到过澳洲大陆。
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他的主要任务是展现明王朝的发达和威仪,调节与各国的关系,稳定明王朝的海上贸易环境,同时也是一次文明对话的壮举。船队所到之处以中原物产交换当地奇珍,开展官方贸易。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郑和下西洋的28年里,只发生过三次自卫性质的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今天,中国官方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宏扬与邻为善的国际交往方式,昭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决心。
今天的中国已走上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我们记取历史的教训,认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在全球化时代,开放与包容可以铸造国运昌盛,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生机。在当代中国,建立开放社会的讨论已经相当热烈,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正在形成共识。中国需要建立的开放社会,不仅仅是在对外交往上的开放,更是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民主政治,推行开明、公正和尊重人权的社会治理,并且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几乎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都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过深入思考的;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太平盛世,都是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早在西周的时候,形成书面记载的就有“殷鉴不远”的典故。《诗经・大雅・荡篇》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历史上的大事件,直到东周时期,还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这是“夏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这代表了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韩诗外传》也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此后,历代王朝都格外重视对历史中兴衰成败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和发展了以史治国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深谙以史治国的皇帝之一。他从大量史籍中得知“任贤”对“治国”至关重要,只有任贤使能才能国泰民安,信用奸邪就会身死国灭。他曾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开诚布公,赏不避仇人,罚不避亲朋,终成三国鼎立之势;而隋文帝摈斥“有经国之才”的高熲,刑政由此衰坏,最后被隋炀帝所杀,国运衰微。因此,唐太宗对大臣们常说:“致治之本,惟在得人”。他不分地域、亲疏和贵贱,唯才是举,拔敬德于降虏之间,任魏征于政敌之中,擢马周于山东之地,用李靖于刑徒之族。用人之长,避其所短,不求全责备;待以诚信,示以关爱,不任情喜怒。因此,贞观年间,政通人和,国富民安,千古称颂。唐太宗曾感叹道:“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修晋书诏》)他还采取了设立史馆、大力修史等诸多措施,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而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和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继承和发扬以史治国的传统中,也出现了许多总结历史经验而著述资政的典范。如孔子为拯救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而作《春秋》;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著《史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为了穷究治乱兴衰的根源,历时三十年之久,主编了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说:“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君不可以不观史。”宋神宗亲自定书名为《资治通鉴》,意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道术关系(治国与处事的方法)、君臣关系、人我关系、内外关系等许多方面,司马光把历史经验和治国之道在现实上结合了起来,把历史经验自觉地化为治国之道,开阔了治道的视野。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评价《资治通鉴》说:“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读通鉴论・叙论》)“以史为鉴”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司马光发扬光大了“史鉴”的方法,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思维方式和治国指导,同时也使历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