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工作思考
一、 定位:承上启下
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新静安教育格局的形成(拆二建一)
学校:新十年发展的起始,“双通道”——“双通教育”
后校庆阶段:新双通(高考改革 区域综改),迎接二年后“市示范性高中”的评审督导
二、关键词:“能”
针对华模师生特点:挖掘潜能 智造正能 发展通能 激活正能
正能: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的转型 课程转移 目标转化
1、 倡导学生树立“我能”的信心:我能尝试,我能坚持,我能参与,我能合作,我能成功
倡导教师“我能”的理念:我能改变,我能倾听,我能合作,我能创新,我能思考
2、 学校提供搭建师生“我能”的舞台,机会,创造帮助师生共同合作学习和发展的条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
三、重要工作
1、继承并续写建校70年的光荣与历史,后校庆时期主动寻找学校持续变革的力量,架构完整的校史课程,06年8月对起始年级为主实施。
2、在过去一年试验基础上,围绕“能“理念构建华模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三基厚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三力呈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校以”人文修养,自我规划,财经启蒙,通信技术为主的核心素养课程。
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课堂转型是针对教学背景下的一种应对,改进与发展(初中惠及全体、个性化、信息化),基于数据的诊断、评估、反馈、改进应推进各备课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善于分析数据、改进方法、转型课堂,积极研究新背景下的“416”,赋予“416”新的意义,省略。
4、深度思考研修活动,精心设计研修主题,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应成为广大老师专业提升的有效平台,将课堂转型、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个性案例的分析探究作为研修的主要内容。
5、创新德育经历与体验,将华模德育特色与区域德育要求有效对接,利用人类创新实践基地(课程)打造华模传统文化教育品牌,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试点。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规范高中生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完善华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学校各类德育活动。
6继续深化导师合作制项目的实践与研究,加强对导教内容的阶段性布局,共性与个性,将导师制项目打造或学校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有效平台,有特色的窗口。
7、继续抓好教育科研工作,为今年完成市级课程的结题工作,各部门导师团有力配合,整理、撰写近三年导师合作案例。
8、以青年菁英培训计划为主,关注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梯队培养,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教职工到管理岗位锻炼,以青年教师志愿者的形式,对学校三个416指标进行研究和修订,让更多中青年教师参与学校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
四、常规工作
1、安全工作(考勤打卡、车辆进出、卫生、住宿管理)
2、毕业班、招生工作
3、人大选举工作
4、新一轮师训工作(五年)
5、做好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每学年开二次创建促进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