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心理调节 (讲座)
上传者:浦春芳 时间:2019/6/11 14:28:41 点击次数:288
                                         考试心理调节 (讲座)
    马上我们又要面临期末考试了。我们又进入了备考的紧张状态。有人又开始忧愁:考得不好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已经连续几次考试考得都很不理想,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上不去,都有点想放弃了。首先我想请有这样情况的同学来听听什么叫鲨鱼综合症。
实验过程:
    将一个大鱼缸用透明玻璃板隔成两部分,将鲨鱼放在其中一侧,另一侧放一些小鱼。在一段时间内不给鲨鱼任何食物。由于饥饿,它就冲向鱼缸的另一侧准备吃小鱼,但由于玻璃板的阻挡,结果只能是痛苦(“痛死我了!”)。
就这样反复的几次,每次饥饿都会冲向小鱼,但每次都会很痛……
又过了一些时间,实验者将玻璃板拿开,这时小鱼游了过来,饥饿难耐的鲨鱼本应该可以饱餐一顿,然而结果却是逃之妖妖。(大喊“救命!”)
思考:
鲨鱼为什么不吃小鱼呢?
鲨鱼还有吃小鱼的能力吗?
在你身上是否也能找到鲨鱼的影子? 
    我想这很有可能是你长期处在繁重的学业当中,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时间,因而进入了一个学习的疲劳期。当你出于学习的疲劳期时,遇到一次挫折往往就会使你陷入到一连串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就像疲累的鲨鱼,到最后连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了。其实,你的问题在于疲劳、挫折之后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给自己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我是不是真的不行?这是对待学习的一个心态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有关考试心理调节的问题。
  (一)考前心态
  要做到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千万不要将生命的赌注全部押在考试这一颗法码上,致使心理压力过大。唯有轻装上阵,才能发挥水平。
  在临考的前几天,考生往往随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等种种焦躁情绪。更有的考生会因为恐惧,抓住最后几天死拼,搞得疲惫不堪。殊不知这些都是临考大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考试焦虑水平和其思维效率成倒“U”形。因此,考生应利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调整出情绪稳定、精力充沛、充满自信的身心状态。
  具体地说,临考前,考生应把自己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采取各种方法放松身心,如增加轻度的体育锻炼,拣起自己喜欢的、不耗时间的爱好,吃好、睡好,使自己的精神像“洗”过一样崭新,以便从容地走进考场。这期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自信训练、放松训练,下面就介绍一种排除考试焦虑的常用方法——系统脱敏训练。
  训练程序如下:考生在睡觉前放松的时候,在大脑中想象自己在考试中的全过程,以及考场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想象自己进考场时十分紧张,还遇到了不会做的难题,而且考试时间也不够用。注意,将考场上的惊慌想象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好。临考前如能每天坚持这种训练,你就会发现自己并不那么恐惧考试了,而且考试应变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越是临近考试,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二)考中心态
  考试是紧张、激烈的脑力劳动,需要考生全身心投入,且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每分钟都能积极思维。考试开始前,考生应像运动员比赛前先做准备活动一样,摒弃与考试无关的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可能在考场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适当热身,提前进入“角色”。考试中要克服六种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甚。这种烦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心态。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三)考后心态 ——糊涂孤独出考场
  每考完一科,大家都会叽叽喳喳议论答案,当发现自己做得不对时就很沮丧、很难过,根本没有心情复习下一门。
  和同学对答案是考试结束后的大忌,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只会造成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加的慌乱、怀疑、沮丧。因此,考生走出考场后应做到两点:一是越糊涂越好。不要去回想考试内容,不要回忆自己的答案,更不要翻书去验证。只要出了考场,就要坚决“忘掉一切”。二是尽量避免与同学同行。因为同学在一起,总免不了要议论考试内容,这势必引起自己对考试的回想和怀疑,从而引起情绪波动。
  总之,出了考场,考生就应把全部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科目,为下一场考试思维高潮的出现打好基础。
接下来,讲几个具体的问题:
1、考前紧张不起来怎么办?
  有许多考生向心理学专家说,自己在大考前怎么也紧张不起来,表现为神经兴奋抑制,头脑发木,激不起最后一搏的劲头。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苦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些疲惫不堪,大脑接收的信息过多和负荷过重,造成了一种保护性的抑制。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采取下述三个措施:
  第一,要注意适度的休息、娱乐和锻炼。不少考生在临考前为了争时间,因而拼命地开夜车,并挤占了娱乐和锻炼时间。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它带来了考生身体和心理的疲劳,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所以应该予以纠正。
  第二,要交换下复习的形式,避免单调机械的刺激产生的厌烦心理。比如编份考题考考自己,把一些要背的书制成磁带放给自己听,也可假扮老师而把所要记的东西讲演出来等等。
  第三,可学国外运动员赛前给自己打气的办法,复习之前挥挥拳头喊几句或默念几句振奋精神的口号,或将口号写成条幅悬挂在墙上,自己动员自己重新树立拼搏的欲望。
2、考前烦躁不安,看不进书怎么办?
    这类考生大多学习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由于对未来大致成败的结果把握不定,因而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由于心事重重,使得这类考生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复习中。对于这种情况,考生一定要把自己真正担心的东西表述清楚,然后再设法否定自己的这种担心,以解除自己的心理负担。此外,当考生感到所要复习的东西太多时,则往往会因多而生乱,乱而生烦。所以这类考生的当务之急,是将所要复习的东西按重要性的次序,排列出一个合理有序的复习进程来。
3、临考前失眠怎么办?
    失眠往往产生于对考试过于紧张的心理,以及对失眠后果的过于担心。所以只有不怕失眠才能不失眠。实际上,完全没有睡着觉的情形是很少存在的,因此失眠一般并不影响考生在考试中智能的正常释放。失眠的真正危害正是在于失眠者过度夸大了失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而在考前和考试中不断给自己以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解除思想包袱是解除考生考前失眠问题的根本法宝。
4、一到考试就觉得身体某部位不对劲儿怎么办?
    有些考生每逢考试,就觉得自己胃痛、肚子痛或头痛等,这绝大部分是心因性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紧张引起的。考生若特别留意并与考试建立了联系,则以后一到考试就会人为地留意或感觉那个部位,则不适的感觉就会暗示出来。为此,正确的做法是:不留意,不强化。
5、考砸了一两门,情绪影响到后面几门,怎么办?
    很多考生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考砸了一两门就等于全砸了。实际上在每次考试中,几乎人人都至少认为自己有一两门考得不太理想。更何况你考砸了的这一两门,也可能是太难,因而又算不上考砸了呢?因此考砸了一两门当看作正常情况,没必要为此殃及其它。
6、考场上突然慌神了怎么办?
    当考生对许多意外和困难没有预先估计到并找出解决的办法,那么问题一旦出现时自己就容易惊慌失措。把以前考场上常遇的问题搜集起来,并请些 “ 高参 ” 出出主意,可保你临危不乱。
7、平时水平很高,考试发挥不出来怎么?
    平时就应和考试的要求一样,要正确率,要速度。我们在平时练习时就要注重做题的效率。只有平时如考时,才能考时如平时。
8 、在考场上我最怕有声音干扰,如遇噪音怎么办?
    有些考生总爱在考后抱怨说,监考老师的脚步声、周围同学的翻卷子声和叹气声,以及考场外发出的某种声音,干扰了他们的思路。其实他们所感受到的这些躁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躁音。心理上的躁音虽然来自声源,但其分心的效果却是通过人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的。你越是注意躁音,越是觉得它正在干扰自己,你就会越感到不安,它的分心作用也就越强,所以考生要克服心理性躁音对考试的妨碍,不必去理会它。这样自己的急躁情绪就会减少,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专心于考试。
9、考试时,碰上自己不会的题或想不起的知识怎么办?
    考试时遇到这种情况,切忌慌乱和胡乱尝试。首先考生应先分析一下自己不会做的大致原因:是忘记了有关知识,还是题目没理解透彻?或是题目线索太多,自己一时难以理出头绪?然后再根据自己分析的原因,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按程序有条理地去做,即使题目仍未解出,也不会去想 “ 这下完了,我要考砸了 ” 之类无用而有害的事,而是可以自慰自励: “ 这题对我难,对别人也难。 ”
   考生在考试时,有时会出现某些知识回忆不起来的现象。这时考生因急需解决问题而希望尽快回忆起来,往往就会心里着急,紧张地在记忆中胡乱搜索,企图 “ 碰上 ” 想要找到的东西。但是这种无秩序搜索的成功率一般都很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更加重了自己的紧张慌乱。此时正确的策略是应该善于运用联想,你可联想老师讲这段知识的具体情景,也可联想与这段知识相关的知识,以寻找回忆的线索。如你忘了哺乳动物有什么特点,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回忆鸟类的特点来与之对比回忆。
10、时间不多却有好多题没做,怎么办?
    考场上最容易引起考生慌乱的情形,莫过于考试时间不多却仍有许多题没做完。考生此时心急如焚,常常是做这道题时想着那道题,而做那道题时又惦记着这道题,结果哪道题也没做好做完。当这种不利的情况出现时,考生一定要有个合理的目标和合理的决策。所谓合理的目标是指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能做多少算多少;倘若你这时目标过高而不合理(企图全部做完全部做对),反而连较低目标(做完做对一部分)也实现不了。有了合理的目标,还要有合理的决策,即此时考生优先选择的题目,应该是自己比较有把握和分值较高的,而且要考虑所要花费的时间,把三者综合平衡之后再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方案。
                                                                                          2019年4月
评论 本主题共有0评论 |<首页 <<上一页 第1页 下一页>> 尾页>|
登录名: 密码: 身份:教师 学生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