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学习设计”教学反思
华东模范中学 方芳
本课是上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形结合的平台,是学生学习函数图像和平面几何的必要基础。这节课基于学生对数轴的认识,引进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点的位置写点的坐标,会根据点的坐标描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坐标平面内的象限,掌握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理解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的代数表示形式。教材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描点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对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的代数表示形式进行概括,是直线方程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概念较多,又都是新的,开始的时候不应太快,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思维的空间。初步形成数学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变式,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
本节课利用了“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理念。学习任务单既预设了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支架”,创设了环境。
学习任务一: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根据坐标描出各点,并把这些点顺次联结起来,再观察所得图形的形状。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进行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引出象限的概念,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及效率。
学习任务二:1、请学生根据下列所给出点的坐标,猜测他们各属于第几象限描点。
2、观察:根据上面点的坐标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
3、观察各个象限内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符号有什么特征?
4、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总结填表。
设计意图:在引出象限的概念后,想让学生通过分析坐标平面内一些具体点的坐标,归纳得出一般结论,即四个象限内和两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学习任务三: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组点的位置,并分别过两点做直线,观察其规律。(1)(3,5),(2,5),(-1.5,5),
(2)(1,2),(1,-3),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可以总结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其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为任意实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其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为任意实数。学生在观察时有困难,可以适当增加题量,丰富观察的对象,逐步得出最后的结论。
2、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组点的位置,并分别过两点做直线,观察其规律。
(1)(4,4),(6,6),
(2) ,
另外作为能力拓展部分,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探究一、三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二、四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每一个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都相等 。
这节课的练习巩固都是随着新知识一起给出了,想让学生学与练紧密相连,学会就要用上,从整体效果来看还可以。
成功之处:
1、本课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教师的讲解,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游戏活动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设计了小结,不仅归纳了知识点,还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我始终结合教材内容,由课题引入到问题解决至始至终向学生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揭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又要思考问题,又要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使得上课的进度比我预设的要慢,至于最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拓展部分没有解决。其实我可以适当降低目标,调整任务单,相信整节课的节奏可能会更活跃,学生也能掌握的很好,这样也不至于显得较急促。这节课的遗憾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教学安排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的要求,可以根据班级或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比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的层次等。相信我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对于这节课的不足应该会有所改进。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好多次的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再次经历了新课改理念对我思想的不断完善和洗涤,这样的过程使我得到了一个提高水平的好机会,我会以此为契机,不断研究教材,多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课堂,让自己能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