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个案
上传者:管理员 时间:2012/10/15 10:27:03 点击次数:10109

我来自何方?

——家庭教育个案

 

华东模范中学  陈微

 

【案例背景】

A,我校2007届初中毕业生,男孩。

初一时的小A,处于青春逆反期,常常寻衅滋事,和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处于年级倒数十名之内。不做作业,精力旺盛。他的父亲是远洋轮上的船长,常年漂泊在外。母亲是全职太太,性格温柔。小A家境优越,衣食无忧。

 

【事情经过】

这是本学期小A的母亲第N次被班主任请到学校来了,没什么新鲜的原因,又是和同学打架。

体育课上,高年级的男生小B在打篮球时和小A发生了肢体上的冲撞,小A要求对方道歉,对方随口来了句:“又不是故意的,走开!”小A暴怒,双方扭打在一起,直到被老师发现拉开。

这是小A本学期第5次打架——平均两周一次。

A母亲来校后,一如既往地道歉,轻声细语地指责孩子。讲到伤心处,抹着眼泪自责:慈母多败儿。对于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孩子,老师也很无奈。但是送小A母亲离校时,她的一句话让老师看到了一丝希望:“后天他爸爸要回来度假了,这次会呆六个月,这孩子就怕他父亲,而且我先生说了一定要来拜见老师,孩子进了中学后他还没有和老师见过面呢。”

父亲、害怕、度假、六个月。也许会发生些什么,甚至改变些什么。老师这样想。

三天后,小A的父亲来校,老师客观地和他分析了小A的优缺点,并指出:这个孩子是有潜力的。

A父亲很健谈,交谈中,他讲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提到那时候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艰苦,自己就是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才发愤学习,从农村考进了**海运学院,开始了新的生活。最后他感慨:“现在生活是好了,但是孩子不争气,我有时候也会茫然,作为父亲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老师问:“小A知道你的这些经历吗?”

A父亲说:“不知道,一直觉得他还小,没和他提起过。”

老师说:“这几个月里倒可以好好地和他聊一聊!”

A父亲沉思着离开了。

 

【事情结果】

当一个月过去的时候,老师感觉到了小A 的变化,先是他的回家作业基本能完成了,脾气似乎也好了不少,打架的次数也少了。有两次,老师看见他在课间的时候独自在阅读课外书。

为什么会这样?转变来自于哪里?

以下是小A 的叙述:

“爸爸这次回来度假的时间是最长的,他让我突然明白了我从哪里来和我肩上的责任。因为小长假里爸爸带我回了一趟老家,那里只有三间旧旧的矮平房。房间里简陋极了,我看到了爸爸小时候读书用的桌椅——现在已经显得很陈旧了。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去世了,对于老家我几乎没什么印象,而爸爸也很少提起。但是那几天里,爸爸带着我参观了他的小学和初中,去了他童年时一些玩伴的家,我第一次有了‘老家’的概念,也发现了爸爸的不一般,他告诉我,男人最重要的是担当和责任心,而不是拳头和发脾气。他还告诉我,会向公司要求一次性把历年攒下的假全部休掉,要陪着我度过叛逆的时光。我是他的儿子,他相信我不会让他失望的!”

事实上,小A的父亲这一次休了一年半的假,在这一年半里,他接送儿子,督促他学习,陪伴他运动,指导他阅读,鼓励他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升入初三后,小A的成绩跻身年级前20名,最终考进某市重点高中。他成了那一届学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

高一时,他曾回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目前他是一名大一学生。

 

【对案例的反思】

一、孩子成长季,需要好父亲。

在美国,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无父家庭使得诸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63%的自杀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85%的行为失调儿童来自无父家庭(疾病控制中心数据),70%的少年犯来自无父家庭(美国司法部数据)。事实上,在我国,类似的问题也并不少见,空巢儿童的教管缺失问题一度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大恶疾。

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父亲,扮演着惩戒孩子的角色,但是同时他也是勤奋、忠诚、上进、勇敢和力量的化身,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细致和温柔不可缺少,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样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父亲的参与往往会鼓励着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并给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对于一个长期和母亲相伴的孩子而言,他需要来自于父亲的鼓励甚至惩戒,父亲少年时代的往事对孩子而言既是血脉相承的往事,也是最有用的启发和借鉴。

A的父亲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留在孩子身边,是果断明智的,在孩子的成长季节里,他和孩子分享了成长的喜怒哀乐,也在孩子心目中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二、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1 9 4 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在这个案例里,父亲有一个带着孩子回老家的举动。笔者认为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这是不少人会追问自己的一系列问题。初一的男生小A也许还没有想到这些,但是父亲却帮他从家庭的角度直观地解决了“我来自何方”的困惑。父辈的努力,使小A从小幸福地生活在都市里,但是父亲努力的过程他不曾了解,当重温父亲生活的环境、了解父亲的成长之路后,“男人最重要的是担当和责任心,而不是拳头和发脾气。”这句话从父亲口中讲出就显得特别有感染力,小A会被打动。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在回故乡嘉定后,曾拍下故居的照片带回白宫的桌前,她说:“每当我遇到困难,我看着这张照片,就让我想到了我的祖先所做出过的牺牲,以及他们所面临过的挑战和困难,我就想如果他们都能克服这些,那我也一定能。”

对于小A而言,故乡之行,也许就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回归”。

 

【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

作为一个真实的个案,小A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在这个个案背后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

如何寻找教育的契机?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固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在青少年中,如何捕捉住令其“顿悟”的关键处,是教育者要探索、积累的。

有了“顿悟”,还需要些什么?小A的父亲还做扮演了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全面介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很有分寸地指引着孩子成长,这种分寸的拿捏怎样才是最恰当的?

另外,如果小B、小C、小D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小A父亲这样的引路者和监督者,他们该这么办?老师也许可以帮他们一把,但是社会的相关机构是否可以更好地介入?

……

以上种种,可能已经不仅仅限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了,就此打住。
评论 本主题共有0评论 |<首页 <<上一页 第1页 下一页>> 尾页>|
登录名: 密码: 身份:教师 学生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