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口语交际《委婉地拒绝》课例与思考
华东模范中学 高丽君
《少儿口语交际》是一门基于语文学科基础之上的新型拓展课,近年来我所工作的静安区对于这门课的教学研究有很多扎实的尝试和研讨。许多曾经执教过公开课的教师用智慧展现了对这一课型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很多人也深深觉得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教案,要实现高质量的有效教学需要面对很多新问题。
作为一次学习的契机,这次我执教了《委婉地拒绝》一课,力求尝试走近学生真实的内心,帮助他们架起人际沟通的桥梁。
一、教学难点分析
《少儿口语交际》有语文课的一些特性,比如注重口头语言的表达,类似于语文学科中“说”,但是又与之有所不同。课前我通过资料学习和听课研课,对这门课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首先,“少儿”规定了课程学习的对象,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些属于自身年龄的特性。这一阶段的孩子既有少儿积极热情,愿意交友,乐于表达,稚气活泼的天性,同时又开始逐渐萌芽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的看法与评价、叛逆意识增强等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往往会出现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其次,“口语交际”和语文课中“说”又有所不同,运用于交际目的的“口语”,正如郑桂华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再认识》一文中阐述的,“说”的内容更简明、自然,服务于日常生活的特点。“交际”活动又有一个“场”的特性,“场”强调了说话要符合生活情境和对象。
根据对少儿口语交际这一课型的初步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明确了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主题的选择,它应当符合少年儿童的需求,为他们的实际需要服务。教学内容的选择,它应当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展开语言沟通技巧的学习,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习得一些人际交往的实际方法。
二、教学实践
为了实现上述想法,经过区、校老师们一起探讨和帮助指导,《委婉地拒绝》一课做了以下尝试:
(一)优选话题,满足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
首先,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应学生需要的话题,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近三分之一同学对如何拒绝别人感到困惑。有的学生虽然不以此为主题,但是他们提到的不知如何与父母沟通,不知如何与同学交往等问题中也涉及不知道如何拒绝这个的话题。因此,我初步将这次课的话题定为:如何拒绝别人。
在明确大致方向后,我们再次对学生开展问卷,这次主要想了解的是在学生生活中究竟有哪些他们觉得难以拒绝对方的例子以及学生应对的方法。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借笔,同学要求自己陪伴做一些事情,代替自己劳动、别人提出高价生日礼物要求,朋友邀请自己参加活动,借餐巾纸,借手机玩,借钱,别人要我请客,同学问我借作业抄,别人向自己推销。除了可以直接拒绝的,比如推销,学生面对的较多问题是借财物,受到邀约,抄袭作业的问题,而学生的普遍做法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拒绝,但是自己心里又觉得很犹豫和勉强,并非心甘情愿之举。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拒绝了对方,但是心里总是觉得愧疚,担心影响到彼此的情谊。在拒绝对方的学生中,有些是直截了当导致双方发生不愉快的,有些是编了些理由来拒绝对方的。学生普遍意识到应当比较委婉地拒绝别人是比较妥当的,可是却对如何实现委婉地拒绝比较困惑。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和需求,我们进一步将话题具体话,定为:如何委婉地拒绝。
(二)、精选案例,解决符合学生真实能力的问题
在案例选择方面,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获得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可是课堂只有短短40分钟,如何在几十个案例中进行选择,又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我们初步设想是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于是初次试讲时,我们选择了以下学生提及最多的情境案例:
案例1:抄作业、抄笔记本(8人)
案例2:借钱、请客(8人)
案例3:拒绝长辈的要求(7人)
但是经过课堂实践发现:这些案例虽然符合学生的生活需求,但是在课堂上,虽然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言,可回答要么是冠冕堂皇地批评,要么为了实现拒绝的目的不惜编造各种谎言,要么就是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经过课后交流思考我们认为:产生这些失真回答的原因一来是课堂上的案例量太大,无法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所选择的案例都是人际交往中拒绝难度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对成年人而言,这些涉及经济、原则的问题也很难应对,以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在一时一事之间很难解决。最后我们做了如下调整:精选案例,将性质类同的案例归并,突显案例的典型性;其次,加强案例的难易坡度,课堂教学应当有实效,但是实效并不等于全效,有些难题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思考,却未必能在一节课内给出最终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一节课上解决一些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尝试解决的问题,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留待课后给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于是,根据对象和场景的不同,选择了将课堂所选的案例改为:
案例1:这个诱惑如何拒绝
小武的生日聚会真热闹,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八点了,我答应过妈妈尽早回家。可是,兴致正浓的同学们提出继续去玩,我觉得这样太没有节制了,不想去,可是大家都说去,我该怎么拒绝?
案例2:这个要求如何拒绝
我的同桌悦悦平时总是问我借文具,久而久之我发现,她常常丢三落四,要用文具时就借我的,还时常把我的东西也弄丢了。今天,我带来了一支水笔,很漂亮,是我新买的。可她又来问我“借”,我很舍不得,究竟该怎么说才能委婉地拒绝她呢?
案例3:这个人很难拒绝
课间,我拼命地写作业,今天作业真不少,晚上我还要看卡通片大结局呢!这时,班主任把我叫了过去,告诉我两天后黑板报评比,只好辛苦我这个“板报高手”放学留下来加班出黑板报。我心里暗暗叫苦,很想拒绝,可是面对老师,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怎么办?
围绕受到邀约、借物等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和拒绝教师这样一个经常要遇到又很难拒绝的对象来展开交流。
除了对需要学生实践的案例反复斟酌选择,对课堂起到导入、引申、总结处的案例也经过了多次思考。以导入案例为例,每堂课由于学生对象的不同,很多导入都是生成性的。第一次导入设计时,我以自身生活为例导入,可是在最后借班上课时由于师生间并不熟悉,教师自身故事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强,因此我选择了他们更为熟悉的邻班故事:
前阵子,我在2班上了一节课,临时将他们的美术课换成语文课,我征求他们的意见,问:这节语文课和美术课互换好么?
猜猜他们怎么回答?全班立即拒绝说:“不好!”
这时他们的班主任陈老师进来了,同样问了一遍,他们竟异口同声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立即心领神会地说:“因为是班主任,不好意思拒绝。”
在上课伊始,从学生最熟悉和最有感受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的话题,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上课结尾处,我选择了今年新闻里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事故的主角就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盛情劝酒,导致酒后驾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以期使得学生再次意识到懂得委婉拒绝的重要性。
应该说,前后案例的调整,既考虑到案例的真实,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起点,根据学情难易结合,逐层深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巧选方法,提供学生真实实践的平台
口语交际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故而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教师少讲学生多思,强调学生的实践运用。
教师少讲,是将课堂的主体权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讲,而是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审慎的思考和选择,言于当言时,止于当止际。力争做到精简有用。比如:这节课最主要落实的知识内容是婉拒的方法,在这一内容的选择上,前期我也查阅了很多心理乃至人际社交之类的书籍和网络上的相关内容,林林总总的方法有很多,一时之间,无从选择。最后还是准备回归到最真实的现状:哪些方法是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运用于生活实际的,在方法的选择上强调适用与实用。最终在众多方法中去芜存菁,选择了:肯定在先、另指出路、说明事由、阐明后果、巧借名义、调侃幽默六个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的方法。认识到一堂课内时间和所授内容的有限性,在有限的范畴中追求授课内容的最高效。
教师少讲,是为了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实践,因此在课堂的主要环节我进行了以下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搭建更多真实实践的平台。在上课时首先用两道场景选择题出示给学生,请学生选择较为理想的婉拒方法,运用情景选择的形式,使得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自主选择合理的答案,答案并不唯一,甚至还有学生提出自己认为理想的解决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只起到适度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实用的婉拒技巧。
口语交际是特别强调真实的“场”的环境,在相对难度较低的选择题环节之后,还是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小组合作,学生交流评价的方式将同学们遇到难以拒绝的场景真实呈现,使学生运用高层次的思维,将习得的观念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情景,做到用得。在情景表演的选择上,我们考虑到拒绝对象和场景的不同,让学生商讨拒绝的合适方法,并用故事情景表演的方法呈现。
Part:小武的生日聚会真热闹,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八点了,我答应过妈妈尽早回家。可是,兴致正浓的同学们提出继续去玩,我觉得这样太没有节制了,不想去,可是大家都说去,我该怎么拒绝?
Part:午休时,我拼命地在做作业,今天作业真不少,晚上我还要看卡通片大结局呢!这时,班主任把我叫了过去,告诉我两天后黑板报评比,只好辛苦我这个“板报高手”放学留下来“加班”出黑板报。我心里暗暗叫苦,很想拒绝,可是面对老师,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怎么办?
为了增加真实感,在第二个案例场景中,我们还运用了多媒体视频。在学校电教老师的帮助下,邀请学生和老师真实参与,极为形象地展现了日常校园生活中真实的场景。课堂上,当学生看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将生活场景呈现时,都觉得很熟悉亲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参与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觉得,鉴于口语交际课强调口语化,场景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也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给予学生真实体验,用鲜活的案例、情境表演和视频等多种方法加强场景真实感,使学生运用所知和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妙选契机,呈现学生真实的思想
作为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而人际交往的灵活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注定了口语交际课堂学生思维的角度更为广泛,个性化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多元的呈现。因此上,课堂上我们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是注重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学生真实的想法在课堂上频频出现。
比如:学生在探讨“我”婉拒好友超超邀请我去打游戏时,我预设了以下选项:
A、我还有很多作业要做呢,不能去了。
B、不行,上次去你家玩,玩得太晚了,结果回来匆匆完成作业,被陈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这次不能去了。
C、谢谢你有好东西第一个想到我,可是对不起我今天去不了,我还有很多作业呢,如果没完成,爸妈和老师都会责怪我,也许会连累你,还是等五一放假了一起玩吧。
当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选择C选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说:“我不同意。”理由是:他拒绝朋友时说太多了,不需要这么客套。于是我进一步追问:“上述四项你都不同意,那么你会怎样拒绝他呢?”这个学生立即说:“我就会直接说不去。”经过讨论,我引导他认识到,拒绝是要根据对象而定的,如果对方性格很随和或者和你的关系很熟悉,那么简单直接也无妨,在我们课堂探讨的对象主要是比较熟悉却又需要你关注对方感受的对象,这就需要在拒绝方式上更加的委婉。
课堂永远是充满不可预知的情况,在口语交际课中,不仅展示的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更展示出学生内心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当下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盲区在课堂上也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在课堂表演环节,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小武的生日聚会真热闹,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八点了,我答应过妈妈尽早回家。可是,兴致正浓的同学们提出继续去玩,我觉得这样太没有节制了,不想去,可是大家都说去,我该怎么拒绝?
一些学生为了拒绝对方,想出了各种理由,比如有同学说自己生病了,肚子疼之类,评价时引发了争论,表演的同学认为这是运用了“巧借名义”的方法,有的同学却指出这样用编造的理由说谎并不恰当。这突如其来的辩论看似是婉拒是否得当,其背后所反映的确是学生立身做人的重要问题,在此我及时提醒学生:“巧,是巧妙,而不是投机取巧 ”“借,借用第三方,比如师长的名义,而不是撒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寻找借口委婉地拒绝对方,也不能失去对待别人的真诚之心。
再比如以下场景:午休时,我拼命地在做作业,今天作业真不少,晚上我还要看卡通片大结局呢!这时,班主任把我叫了过去,告诉我两天后黑板报评比,只好辛苦我这个“板报高手”放学留下来“加班”出黑板报。我心里暗暗叫苦,很想拒绝,可是面对老师,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怎么办?
在这个环节的展示中,有一个学生起来说:“我会向老师推荐其它同学,把这个锻炼的机会留给他们”在说这个方法时,他振振有辞,似有得意之色,冠冕堂皇地脱身。于是我追问“被推荐”的同学,同学说:“我会有点不高兴。”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虽然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拒绝他人,但是依然不能失去的是对对方的体谅与尊重。我们在拒绝对方时,应当考虑到对别人带来最少的麻烦。”尊重和体谅别人,尽可能的给别人增添麻烦,这一点也是当今学生比较缺少的意识,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中去,需要师长及时引导。
三、课后反思
1、口语交际课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型。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对心理学知识、多媒体制作等有一定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深深体会平时应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口语交际故事和源自生活的口语交际案例,做个时时学习,处处用心的有心人,才能在教学时有源头活水,适时而用。
2、口语交际为学生提供的是真实情境,而真实情境往往复杂多面,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比较细致周全,在上课时抓住契机随机应变。比如:在小武生日时“我”要提前离开,有个学生为了拒绝对方,将妈妈描绘成凶神恶煞,此刻教师若能强调我“答应”妈妈,为人应当“守信”,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应毁坏别人的形象,对学生品德的引导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可惜当时课堂上未能及时引导,留有遗憾。
综观整个课堂的设计与教学,能够围绕话题展开,课前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确立课题;准备期,筛选材料,突出中心环节设计,不断调整内容;教学时,难易结合,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分工协作,实践运用,探究委婉拒绝的方法和运用,引导学生为人真诚品格的形成,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起到一定的效果。
(本课例得到了市区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特别是静安区语文教研员范晶老师,静安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庞燕老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