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诵读”与“背诵”进行到底
上传者:管理员 时间:2014/11/26 8:44:00 点击次数:10089

将“诵读”与“背诵”进行到底

                                    ——浅谈初中文言诗文的教学策略

柳利萍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古诗文时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言古诗词,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效果不甚理想,尤其在文言文阅读上失分很大。众所周知,因为语言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文言古诗词的难度比学习白话文要大得多。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学习文言古诗词的良好环境,而这没有捷径,唯有下苦功夫——重视“诵读”与“背诵”。

【关键词】诵读    背诵     文言  

 

目前,古诗文教学重点在于解决文字障碍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的特点。如语文中考点击丛书之一的《中考文言诗文点击》就罗列出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要求学生掌握各个义项。积累重要字词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与学习自觉性的高中学生来讲,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学习能力与自觉性相对差点的初中学生来讲,恐怕是一件头痛的事。学生每天很痛苦地背默这些枯燥的义项,但事倍功半。一方面是短时记忆。很多学生往往记住了今天的几个,却忘了昨天的或是前天的,更不用提一星期前的背诵内容了。另一方面是张冠李戴。做文言阅读时,这个字的义项用在那个字上,或这个字的某一种义项误用。因此,文言阅读的失分情况很严重,学生也越来越不愿学文言文。笔者认为,对于文言基础不太扎实的初中学生而言,打好地基尤为重要。这地基是什么?就是古人在几千年的教学中一直很推崇的办法——诵读与背诵。

 

诵读、背诵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在汉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符合汉语的特点与学习的自身规律。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1]作为“人治”的语言,汉语本身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无论从最初的《诗经》《离骚》还是以元明清时期《西厢记》《红楼梦》为代表的杂剧、小说,文字里都无不流淌着作家个人的血液。要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者的情感体验、亲身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情感共鸣与领悟能力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那是日复一日熟读、背诵的结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家朱熹也秉持着读书一定要熟读成诵的看法,他指出,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同时,背诵在是古诗文学习中也具有特殊重要性,语文功底深厚与否,跟背诵的质量与数量成正比。朱自清指出,学生若只是照兴趣拿起课本,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朗读几次,对古诗、古文的学习不受用,“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王尚文认为,背诵承担着语文和人文的双重功能,“背诵的过程,是读者与优秀言语作品反复、持久、全面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读者不断走向文本、作者,彼此视野不断融合,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2]

    那么,“诵读”与“背诵”的方法应如何有效地落实呢?

第一,不仅要熟读,还要发出声音,大声地读与背。这与中国汉字的特点有关:一是中国汉字有四声,声音的高低起伏仅靠默读是无法显现的;二是文言文与口语有差异,在语法与用词上都比口语来得有难度,不熟读不可能培养语感。文言文学习离不开大声诵读,从古到今一贯如此。“南窗读书吾伊声”,苏东坡就倡言出声地读;桐城派更是直言“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姚鼐《与陈硕士礼》)

关于如何诵读,现代教育学家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整理出了一套练习诵读的符号,有“·”,有“ >”,有“<”,有“——”,有“< >”等等,这些表声音高低缓急、强调、停顿等方面等符号,更是有效且方便地帮助学生提高了诵读质量。笔者在教授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一曲时,曾先让学生自学并标注诵读符号。有一个学生在最末句“人句也!”的上面标了一个声音延长的符号,我问他原因,他解释说,曲子中的女主人公在面对心上人离别后,内心愁肠百结,她一直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可是山水阻隔,想见爱人已不得,因此心中只发出一声无奈哀怨的叹息,这叹息缠绵不尽,犹如相思难以断绝,因此诵读这句应当将音调拉长。他的回答得到了全班的认可。可见,标注符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理解古诗文内容的过程,学生标注得越正确,就越表明他对这首诗、这篇古文的理解。

    第二,教师应把示范朗读作为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与能力的重要方法。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指出,学生之所以对诵读不够重视,是因为国文教师羞于范读,认为这种“装腔作势”的行为可能会引来学生的笑话。可是,教师若是对诵读抱有如此“矜持”的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诵读能力,而诵读直接关系到对语感的培养,对文章的理解,因此,适时的范读是必要的。

笔者在一次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曾为学生做了示范朗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岳飞被擢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凭栏远眺,感概万千。全词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上阕一开始便由“怒发冲冠”四字带出愤怒至极的情绪,绵延至感慨自己的报国雄心,并勉励少年珍惜时间,语气语调略显沉郁。下阕回忆起靖康之耻,愤恨之情郁结于胸,于是情绪再次高涨,发誓要踏上战车,重拾山河!尤其是最后“朝天阙”三字,情绪澎湃至极点,词人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读完后,我环视了教室一周,看到每一个同学的表情都十分凝重,有个同学还告诉我,他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眼泪也快出来了。我想,他已经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画面了,也体悟出一些词人的情绪了。我的朗读水平并不出色,如果由大师范读,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范读的作用不是要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仿读的范本,而主要在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3]

第三,下苦功、扎扎实实地落实好“背诵”与“诵读”的工作。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各门学科将他们包围着喘不过气来,本来语文学科已被挤到了边缘处,更不用说学习古诗文了。在背诵方面,除了课堂上要求背诵的那些古文篇目外,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几乎不能背诵几篇文言、几则古诗。有些学生即使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样的现实而无可奈何,抱怨声不断。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现状打退堂鼓。放弃“背诵”与“诵读”,而追求一些所谓的捷径,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其实,办法总是有的,叶圣陶在讲到略读的问题时就提到,学生若平时的阅读时间太少,可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空闲。我觉得,这对进行背诵同样有用。学生不妨在这假期中有计划性地背诵一些经典篇目。我曾听说有个高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整本《论语》,这样打基础对学生很适用。初中生虽然不用背全本,但每天背诵短短的几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利用整块时间进行,也可以见缝插针,化零为整。我想,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背诵的效果一定会显现出来的。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初中学生应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诵读”与“背诵”的基本功,依托教师的范读,专家的范读,沉下心来,一篇一篇,一首一首地攻破,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离中华经典文化近了一些。

 

 

 

 

 

【参考书目】

1.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唐作藩、李行健、吕桂申编:《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 唐作藩、李行健、吕桂申编:《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15

[2]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402

[3]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402

评论 本主题共有0评论 |<首页 <<上一页 第1页 下一页>> 尾页>|
登录名: 密码: 身份:教师 学生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