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李维平
一、教材分析
两个问题:一是林冲形象的认识问题。二是如何看待林冲的复仇行为,这当然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
余秋雨先生在与北大学生对话回答当今有何进步时曾说,我们现在最大的进步就是普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我国古典名著进行了重新审视。以《水浒》来说,刘再复先生认为此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造反有理;二是欲望有罪”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来说,刘先生从终极意义上肯定了林冲的行为,认为“他上梁山造反,具有充分的理由,及具有充分的现实合理性”,“《水浒》作者施耐庵讲述林冲的故事时所采取的同情和理解的基点也是对的”。这几乎是我们现在理解林冲形象的不刊之论,也是我们把握林冲形象的关键之一。
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刘先生在整体上却否认了“造反有理”,认为其是“反人性”的,充满“血腥屠杀”。北大的陈平原先生甚至认为“接受朝廷招安……更应看做梁山英雄重归文明社会的努力”,易言之陈先生认为朝廷虽然黑暗,但还是保证了基本的社会秩序,还不失为一个“文明社会”。我们可以此来检视林冲的行为,林冲杀陆虞侯等三人确有不得已的天经地义的理由。金圣叹评论说“三个人头,安放的好:又算示众,又算祭神,又算结煞”,示众是指林冲杀人是有原则的,是现在司法不主持公道所致的,不同于李逵武松的滥杀;祭神说明林冲在告慰自己杀人是不得已,对得起良心;结煞指林冲彻底断绝了原来的梦想,和过去告别,被逼走上起义之路。林冲在现实板荡,司法黑暗,无处申诉的情况下只好以个人英雄的反抗来了结了自己的恩怨。其杀人过程中的行为却显示了其内心的矛盾,即是否合理和合情。否则为何要“示众”,“示众”可是官府常用的审判方式啊,这似乎是在说官府不判我来判,我来主持公道;“祭神”是在告慰自己的良心,因为林知道,这对一个大体还算是“秩序社会”的大宋朝来说,这个行为算得上是“违法”的,从人性上说是残酷的。这一点在文中还有表现 ,当店小二问起林冲来此地的原因时,林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仍称仇人为“高太尉”,称自己为“罪囚”,除了性格上的小心外,恐怕也还有不想破坏现有秩序,或者说,还抱有想从现存秩序上来解决问题的希望。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林冲性格上的软弱,现在看来不全然如是。林实际上一直在秩序文明与个人复仇中挣扎。上梁山让他杀人交“投名状”时,“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歇息,闷闷不已”,这“闷闷不已”恰是林两难抉择的体现。当然最后还是去了,去后担心的是找不到无辜的人来杀,这时林冲不忍之心一步步走向反面。刘再复先生评论道“可怕的是,许多中国人和林冲一样对‘血淋淋’的投名状习以为常……”,走向秩序文明的反面。
因此对林冲形象的分析,应该是有两方面的,他的遭遇和后来的反抗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其个人报复的血腥和残忍是我们应该坚决批判的。也可以说,其性格中也有残忍的一面。陈平原先生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小结:“作为一个体的传奇英雄,林冲、武松……等遭受迫害时之奋起反抗,确实不愧铁骨铮铮的好汉,值得后人永远追忆和赞叹……但其嗜血欲望同样让人胆寒”。
这就延展到后面的问题:“如何看待林冲的复仇行为”?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前面已基本分析过了,林冲的复仇行为固然有其极不得已的理由,但其手段的残酷和个人复仇的行为从文明社会的价值规范来看都不是值得肯定的。
本篇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尤其是最后两段林冲刺杀陆虞侯等三人的描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显示了林冲作为职业军官杀人手段的娴熟,杀后将三个人头安放的细节描写,有显示了林冲不同于李逵武松的还未脱于社会秩序的内心状态。
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语言精当,如写雪用一“紧”字,得到鲁迅的甚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文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教参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特征:了解古典小说的几部重要作品、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在单元编写意图中将其定位为“第一步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
这样的定位显然已远离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代学者陈平原、刘再复、潘知常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都已有过相当透辟的分析和评论。他们一致将其定位为“流民小说《”,几位教授以现在普世的价值观和人文覌对这部小说做了多方面的学术批评,已为当前学术界接受,成为确论。兹不赘述。在当下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当前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普世的学术精神。
通过对前面几篇古典小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古代小说的特征,本篇的学习,拟在前几篇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包括内容和价值判断及写作特征等。
很多学生没有读过《水浒》,有些听百家讲坛,对古典小说缺乏直接了解。现在各种恶搞古典小说的电视剧甚多,学生对古典小说的知识很多假此而生,因此在分析本文时应帮助学生形成正常的审美价值观和普适性的人文价值观。
三、教学对策
王荣生先生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倡教授文章“读法的正确”。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两点:
一是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引进古代经典作家的评论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小说。
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如何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古典小说。
先分析第一点。第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细读,金圣叹在《评点》中为文本细读提供了杰出的榜样,如对《水浒》的整体评论是“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 《水浒》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出时,他书便势如破竹。”这就明确告诉读者阅读不能只看情节,应从文字入手。阅读宜细不宜粗,关注整体,更应关注细节。
又如对文本最后两段,金圣叹分析道:“三个人头,安放的好:又算示众,又算祭神,又算结煞”。这就为他的小说分析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他的评论要言不烦,精当简练,又为学生的思维展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达成第一个目标时以金圣叹的分析作为教学材料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
再分析第二点:过去受“阶级斗争”和“农民起义”的影响,认为林冲的杀人造反是合理的,教参的分析也还是拘泥于此。实际上包括林冲在内的梁山好汉的行为基本都是个人英雄与社会秩序的冲突,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有些好汉造反并没有谁逼他,甚至如卢俊义这样的大户,秦明这样的军官还是被梁山“逼上梁山”的,有些确实与社会的黑暗不公有关,林冲当然是个例外,但即使在林冲身上也体现了个人恩怨与社会秩序的反复纠缠的矛盾心理,因此在分析人物时准备引用一些著名学者的评介和《水浒》其他地方的描写来补充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课文中林冲杀陆谦的细节因过于残酷被省掉了,在分析时拟将其还原。小说中第四十八回的描写“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显示了残酷的杀人场面,可补充映衬课文。又如夏志清对《水浒》的分析:“《水浒》虽然肯定了英雄们的豪情壮举,但它对野蛮虐杀事实上的赞同,使得中国文化学者对这一重要作品莫知所从… 《史记》肯定了文明事业,而《水浒》在对英雄们采取的野蛮行为大加赞赏之时,却并不是肯定文明…… 在中国正史和反映朝代兴衰的小说中,虐待和屠杀当然是很普遍的事。”通过这些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立场。
在分析课文时拟分三个阶段:
一是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和体会,散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读细读深。
二是教师出示相关补充材料,学生参考补充材料结合自己阅读体会进一步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三是学生讨论总结阅读古典小说的体会,教师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