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立足课程、着眼未来
上传者:管理员 时间:2014/11/26 14:53:32 点击次数:8264

——华东模范中学经典诵读特色

中华古诗文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受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长期客观存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校在最初开展经典诵读的时曾一度出现了内容缺乏规划,学生兴趣不高、教师重视不够,时间无从落实等问题。

为此,我校组成以语文组为主,政教处、教导处参与的“中华经典诵读推进研究小组”,认真研究各年龄段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语文能力,提出了“循序渐进”、“立足课程”、“内外结合”经典诵读三原则,并以此全面推进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         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诵读内容序列化

我校是一所完中,学生年龄、学力差异大,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们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特点和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遵循上级部门的内容安排,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为基础,在适度调整的前提下,有序地安排了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

六年级以成语和《弟子规》记诵为主,七年级《诗境浅说》和《读本》诵读为主,八年级诵读《宋词选》部分篇目和《读本﹒中学篇I》;高一诵读《读本﹒中学篇II》和《〈论语〉一百句》;高二诵读《〈孟子〉一百句》和《〈诗经〉一百句》。这样使我校经典诵读从内容到难度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有序的系列,避免了诵读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而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规律。

二、         着眼课堂、广拓渠道,使诵读活动切实、有效

 充足的时间保障和师生的高度重视,是有效推进我校经典诵读的重要基础。除了按照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切实利用好每周一节、全学期15课时的拓展型课时时间外,教导处确立了语文教师为经典诵读责任人和语文课为经典诵读主阵地体的地位,学生诵读成绩纳入拓展课成绩进行管理和考评。在此基础上,我校还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拓展经典诵读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如以升旗仪式为平台,定期开展诵读指导和展示活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介,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一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办法,以学生平时作业为平台,将《〈论语〉一百句》的诵读补充进语文课学习之中,以背诵、翻译、理解、运用为基本要求,既达成诵读目的,又完成了文言知识的学习,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实现了“礼乐教化”的育人目的。

三、立足拓展、古为今用,让经典散发现代活力

 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样也作为一所完中,学校在初高中拓展课的安排与设置上,始终把“学习经典、用好经典”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拓展课的开发与实施之中,努力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及我校独有的“通能”课程的相结合,开发并开设适合我校各学段学生学习的,利于传承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把推广语言文字工作和中华经典诵读纳入学校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形成了很多有典型特色的课程。

 如相正平老师开设的拓展课《成语中的历史与文化》,课程目标就明确指出“以成语为载体,以辨析、讨论、探究、识记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的兴趣,获取成语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和人生哲理,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围绕“中华经典诵读”开发和开设的拓展型课程还有《汉字的密码——汉字形体释源》、《穿越的孔子和〈论语〉——儒家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孔子与当下》等。这些课程阐述中华经典的现代文化意义,不仅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使经典诵读活动走向了深入,让古老的中华经典散发时代的活力,而且充分发挥了经典诵读在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对古老的经典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学校又提出了“学术至上”年度目标,正在形成严谨而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又赋予了我校中华经典诵读丰富的内涵。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自古就有“诗礼教好”的传统,在经典诵读的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很多途径还有待探索。

评论 本主题共有0评论 |<首页 <<上一页 第1页 下一页>> 尾页>|
登录名: 密码: 身份:教师 学生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