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微电影《调音师》带来的思考----记一节联合导学课
上传:管理员 点击:285
微电影《调音师》带来的思考 ——记一节联合导教课 戴威 在本周五的导教课上,我与郑艳老师进行了一次联合导教,与学生分享了一部法国微电影《调音师》,该片荣获第3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奖。我本人曾在大学时看过该片,而周五通过联合导教,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和我们导师自己,都对该片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影片中,男主阿德里安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失去视觉的他,在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订单与他人的同情,甚至还能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调音,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该片只有短短的13分钟,但却是一部值得反复看、值得反复咀嚼的影片。无论从情节的构思上还是拍摄的手法上,都极为精巧。 影片的开头:舒缓的钢琴声,呆愣的老人,衣衫不整的弹琴者,模糊的人影。一切都让屏幕前的我们困惑不已,但其实,这正是影片结尾的后续。除了采用倒叙的手法外,影片还设置了开放式的结局,并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于男主生死之谜的探讨。对于男主的生死,导教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学生们通过反复地观看,又提出并讨论了更多的争论点。例如:56秒时(出片名时)的背景声是“枪声”还是“舞台射灯打开声”? 邻居为何会开门?开门时为何满脸疑惑? 学生们热衷于对影片情节的探讨,而郑老师则从一位语文教师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对于故事情节的探讨,逐步转到对男主角人物形象的剖析。“男主是懦弱的,逃避现实的。他在钢琴比赛失利后的改变,实则是躲在自己躯壳里扮演弱势者。一开始如鱼得水,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与照顾。但万万没想到,他一不小心走进了刚刚发生命案的房间,接待他的是一个老妇,这时男主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或者争斗,而是选择了让他更为习惯的,躲在自己的躯壳里继续扮演弱者,希望能以此博取老妇的同情或者避免她的怀疑。但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情弱者的。” 可以说,男主其实并没有真正从之前失败中走出来,而是继续的在生活中饰演弱者,并以此自我催眠,也对他人进行催眠,营造了他战胜失败重新回到生活中的假象。遮蔽了自己心灵的窗口(眼睛),戴上了与世人隔绝、与这个陌生的世界周旋的假面具,做起了自己想象中的自己。郑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曾提出的“镜像理论”。其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物,并将这个他物认为是真正的自己,并加以认同。郑老师分析道,影片中,男主把“盲人”当成了一个不是自己的他物,强占了原本“健全人”的自我位置,使他无意识地认同于装瞎之后的自己,并将这个他物作为真正的自己再加以认同。他在自欺的过程中也进行着对他人的欺骗,在得到了更多的订单以及他人的同情后,男主逐渐失去真实的自己。他迷恋于伪造的他物对他的支配,沉浸在真正的自己就是盲人的假想中。 郑老师的剖析,也给了我灵感。我向学生介绍了英语中的一个单词,“persona”,中文译为“人格面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同影片中的男主阿德里安一样,带着面具,塑造自我保护的假象,陷于表演人生的境地。孤僻的人伪装自己性格开朗,懦弱的人伪装自己内心强大。我们往往和短片中的男主一样,不愿意过现在的生活,想逃离如今的现状。但却忽略了一点,伪装并不能逃避什么,相反会使我们误以为我们就是自己伪装的那个他物。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无法找回真实的自己。 对于影片的情节,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但倘若让学生自己观看该片,他们的收获,可能仅停留在对于情节的讨论上。但该片之所以能荣获当年最佳短片,除了情节外,影片传递出的对于人性的拷问,更是值得我们作深入思考的。而这就是我们导师合作制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讨论,过渡到深层次的思考,并发挥不同导师的专业特长,使学生和导师都能在导教活动中有所收获! |
![]() |
版权所有[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Copyright By East China Model High School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62473989 沪ICP备1103865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