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学校精神引领 文化生活丰富
党的建设加强 主体责任落实
教育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发展规划
教学科研
32
33
34
35
师资建设
学校治理
平安健康达标 校园环境优化
社会责任担当 学校形象良好
特色指标
社会责任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2017-2018创建在线 >> 教育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 教学科研 >> 35
华模区语言文字示范校自评报告(2017)
上传:管理员 点击:329
: 0cm 5.4pt; border-image: none; width: 260.55pt; height: 15pt;">

文字学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正平

区级交流

在宽度中追求古典诗歌教学的高度

相正平

区级交流

阅读教学中读者对象意识的培养

相正平

区级交流

 

六、关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1、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

校园内各大教学楼、主要建筑物公共区域有明显宣传标语,校园纸质媒体、电子屏、网络(校园网)、广播台、教室黑板报、软板等文化宣传媒介均关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规范性。

     2、经常性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活动

2015年春天,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校成立了由六年级和七年级中华经典诵读爱好者为主的学生诵读社团,同时学校党总支也应部分教师的要求,组建了由部分青年教师参加的“春之韵”朗诵社团。这两个师生社团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诵读指导,常年定期的举行各种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并多次在升国旗活动中为全校师生进行诵读示范,有效地推动了我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在2015年静安区纪念世界反法西期胜利七十周年“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我校学生代表队荣获了二等奖,教师代表队荣获全区第二名;在今年的静安区第一届文化节上,我校教工诵读社团又代表静安区教育系统进行了诵读表演,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营造了良好的学校文化生态

近年来,我校提出“学术至上”的学校文化理念,各个职能部门通过各自的工作途径积极落实推动,把鼓励与督促教师读书、通过读书促进教师内涵的提升作为各教研组的亮点工作来抓。尤其语文教研组,经常性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要求组内教师多读“闲书”、常读“无用”的书。在组内充分发挥爱读书、学养丰厚骨干教师的引领作业,除了经常性地本组向教师推荐书目外,还积极地利用学校的相关优惠政策为教师购书。在学校的倡导及政教处的推动下,目前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师生在市、区级的各种语文活动中都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绩。

 

附:华东模范中学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教师成果表

2017

 

奖项名称

刘戈缨

学生金小琳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三等奖

谷可玲

学生鲁南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三等奖;学生唐之凡获区征文三等奖

宋桂芬

郭静怡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一等奖

崔静波

学生郑浩君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三等奖

柳利萍

邓嘉佳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一等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刘宏燕

严馨圆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主题征文二等奖;蒋文颖获“大境中学杯”百年圆梦三等奖;盛鸿烨获区影视征文比赛高中组二等奖

陈华

萧舒元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静安赛区三等奖

金琳

杜晨欣获主题征文比赛高中组一等奖;戴心同获三等奖;林梦瑶获二等奖;戴心同获一等奖

 

七、结束语

在朗朗经典诵读声中,华模学子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在累累硕果面前,华模师生将更加努力前行!在课程设置中更加系统地将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做精做实,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语文文字工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

 

华东模范中学

                                                    20171115

关于申报“静安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

申报材料

 

根据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静安区教育局、静安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布署,为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大力推广使用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传承,现将近三年来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梳理评估如下,并申报“静安区第四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一、           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

学校设有常备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机构,在逐年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布局与分工,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语言文字管理制度,且能在工作中加以落实。

(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图

主管领导:徐怡敏(校长、书记)

分管领导:陈佳彦(党总支副书记)

教学课程管理:刘文伟(教导主任)

德育活动管理:林屏(政教主任)

语言文字工作负责人:相正平(语文教研组组长)

环境布置与宣传:陈妍(校办)

(二)管理考核制度

1、学校每学期将语言文字工作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从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语文组工作三块入手,齐心协力,努力将每学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好。

2、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计划、各部门工作安排中都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相关项目布署和安排。

3、在教师职务评聘、考核评价中都有明确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用能力要求。

4、学校在校园环境、经费保障方面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           师生能力素质建设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1、学校严格按照教师资格考核要求,教职工98%达到普通话测试要求;语文教师100%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要求,其中1位教师获得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学校教职工自觉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上课时普通话使用率为100%

2、教学处重视对教师的教案、讲义、板书、自制课件、批改作业、试卷等教学常规上的汉语言规范使用情况检查。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相关工作以督促、确保教师自觉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语文组每学期通过教研组活动,组织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3、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逐步提高,并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学生能熟练规范地使用普通话;熟练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书写规范。

 

三、           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正常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一)、将中华经典诵读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

在语文组的统筹安排下,近三年来,我校高一、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一直将中华经典诵读工作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融合,在关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的养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分别将《古语精华300句》和《<论语>一百句》补充进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之中,以每周每班半小时的早读时间和平时作业为依托,把背诵、翻译、理解、运用为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语精华”,充分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文化意义。目前,此项活动开展顺利,初步显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而且也并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初中年级长期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六、七、八三个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别选用《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中的优秀篇目作为本年级的诵读内容,每周利用一个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古诗词,基本做到了每周背诵一诗或一词。

(二)、将初中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日常化

在初中年级,学校专门为六、七、八三个年级订了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钢笔字与毛笔字配套教材,这三个年级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每天利用15分钟的时间开展了钢笔字、毛笔字练习活动,让学生每天写80个钢笔字或20个毛笔字,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又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几年坚持下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不仅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学校利用“四环节十六字”的教学常规展示进行学生书写作业、笔记展示,德育处和教导处每年还举行分年级的钢笔字、毛笔字书写比赛。

(三)、正常开设口语交际课,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学校在六年级正常开设每周一节《少儿口语交际》课,由专门的语文教师授课,为初中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系统训练与指导;同时,我校具有普通话测试资格的语文教师还开设了《朗诵与演讲》这门课程,“朗诵与演讲”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通用能力,对学生口语交际起到了推动提升的作用。

在这两门课中,学生根据老师指导和要求,明确自己的责任、安排自己的任务;具备合理计划、安排时间的能力;对事物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感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书面、口头和形体语言接收和答复变化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准确阐明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           重视中华经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

我校非常重视以“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和开设。近年来,我们围绕着“学习中华经典”这条主线,努力开发利于传承中华经典和优秀文化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从多个方面传承中华文化,对学生从文化素养、知识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熏陶与教育。这些课程我们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限定选择这两种形式开设,内容涵盖了艺术教育、汉字规范化教育、中华经典赏析阅读、古诗词创作等等。近三年来,我校开发和开设的这类课程主要有《古诗词的创作》、《汉字的密码——汉字形体、部首释源》、《穿越的孔子和<论语>》、《书法与篆刻》、《成语中的历史与文化》、《<红楼梦>——中国文化生态的全景透视艺术欣赏》、《演讲的艺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选读》等。为开设这类课程,学校还建造了专用的书法室、篆刻室和古诗词创作专用教室,外聘了授课教师。由于学校重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完善,这些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附:《汉字的密码——汉字形体、部首释源》

课程纲目

华东模范中学    相正平

课程背景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且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极少数的非拼音文字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语言学家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汉字又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媒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字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韩愈说:“读书需先识字。”对于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传统的“小学”知识严重缺失,不仅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影响着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为此,本人开设此课程,以文字学知识解析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演变,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缺陷和语文思维训练的不足。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以汉字形体和部件的起源及意义分析为基本教学手段,初步学习中国文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汉字形体及其部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能够初步掌握汉字的构造方法,学会分析汉字,学会从形体入手探究汉字的本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能力。

2、初步了解一些汉字的基础形意及其起源,掌握部分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和丰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法,通过对汉字形体及部件起源的分类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汉字构造的基本规律,在分析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体会汉字之美,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汉字形体及部件分析之中,体会汉字形体及其意义之美,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字和以其为载体汉语的真挚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程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综述。(拟2课时)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拟2课时)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拟2课时)

四、汉字基础形义分析。(拟30课时)

1、以人体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8课时)

2、以器用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6课时)

3、以动物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5课时)

4、以植物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4课时)

5、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4课时)

6、以数字为内容的部首及汉字分析。(3课时)

五、参观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观看金文实物)和复旦大学甲骨文实物展览(各2课时,合计4课时)

六、学习评价2课时。

五、注重科研探索,有多篇论文发表、有多项课题立项

“围绕教学搞教研、搞好教研促教学”一直是我校教科研的理念和信条。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我校也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推进器。近几年来,我校语文组的老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有好几项课题在区内立项,有多篇论文在省、区级刊物上发表,或是在区级层面上交流。在课题研究方面,我校每年都有一位老师的相关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区级课题,并完成研究工作。附表如下:

课题研究表

课题名称

主持人

完成情况

中学导师制研究中学生个性化辅导的实证研究   

李维平

2015年结题

借助朗读提升高中作文教学效益的行动研究

谷可玲

2016年结题

以唤醒真情实感来提高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相正平

2017年结题

 

论文发表与交流表

论文名称

作者

发表的刊物名称

或交流级别

研读字词篇章享受语文教学

陈佳彦

《静安教育》

美国“动机支持”的学习环境创建  

陈佳彦

《现代教学》

感恩不尽亲情合欢  

陈佳彦

《学科德育优秀案例专辑》

研读字词篇章享受语文教学——借<合欢树>浅谈教学中如何关注语言形式

陈佳彦

区级交流

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以<未有天才之前>为例

陈佳彦

区级交流

从鲁迅受骗看白莽作孩儿塔序

李维平

读写算

药的另一种教法

李维平

语文教学之友

莫把语文课堂当“秀场”

相正平

语文教学之友

《新诗二首》前端案例分析

相正平

静安教育

关于《幼学纪事》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与实施

相正平

语文教学之友

绽放在故乡的梅花——梅花思乡寄情意象探究

相正平

现代语文

版权所有[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
Copyright By East China Model High School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62473989 沪ICP备1103865